邓秀新:追思袁隆平先生

来源: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   发表时间:2021-05-23

[ 字号  ]

    小时候就听说杂交稻,我的家乡地处南岭山脉,开始种植杂交稻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1977年高考我读了农业大学,弄清楚了杂交稻的来源,也知道了袁隆平先生。大学三年级学校请袁隆平先生给学生作报告,那是我第一次当面见到袁先生,并聆听他的报告。那时没有幻灯、没有PPT,一张板凳加上一张桌子,简陋的阶梯教室,他给我们娓娓道来杂交稻的深奥道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的艰难过程,分享杂交稻这一重大科技成果。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是吃稻米的不是吃稻草的”,他说当时有人讥讽他们的杂交稻,他没有退缩,而是努力前行。杂交稻表现出生物量比普通的稻增长很多,禾苗十分强壮、分蘖也多。经过研究改良,最终,把杂种优势体现在收获的稻谷上,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解决了吃不饱这个看似简单而长期困扰人类的旷世难题。后来,我多次接触袁先生,老人和蔼可亲,交流中字字句句体现了对水稻高产的不懈追求。上世纪70年代,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整装待发,80岁时,他称自己是八零后。去年在301医院,我去看望他,他说我身体没问题,可以当九零后。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稻中道,从三系到两系,单产不断跃升,引领中国水稻育种不断前进。他是水稻科学的旗帜,也是作物科学的旗帜,更是农业科学的旗帜。

 

    看准目标,怀揣理想,坚持不懈,袁先生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籼稻粳稻稻有道,

    三系两系系民生;

    大师驾鹤已西去,

    碗中缺粮将靠谁。

 

    让我们秉承袁先生心系人民,在科研道路上永不放弃、不断追求的精神,努力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人民幸福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邓秀新,2021年5月23日星期日)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