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院士印遇龙:我的初心就是让农民养好猪、百姓吃好肉

来源:办公厅宣传与政策研究处   发表时间:2022-11-17

[ 字号  ]

来源:新华社    2022-11-15

 

    新华社长沙11月14日电(记者周勉)“哥,上午好!向您咨询几个问题,一是我们的猪肉为什么分层?……”这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观音寺镇黑猪养殖户李文军,用微信发给被外界亲切地称为“养猪院士”的印遇龙的一条信息。李文军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请教印遇龙,印遇龙每次都会仔细回复。

 

这是养殖户李文军和印遇龙的微信对话。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jpg

这是养殖户李文军和印遇龙的微信对话。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印遇龙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自2014年开始使用微信以来,他的通讯录里添加了数千人,大部分都是畜牧养殖从业者。许多普通农民都像李文军一样,管印遇龙叫“哥”。

 

    “不管熟不熟、记不记得样子、有没有见过面,只要微信里有农民请教,我都会回复。”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印遇龙就是这样一边回复着农民信息,一边接受记者采访。印遇龙的手机从不关机,农民随时可以找他。一些文字无法描述清楚的问题,哪怕是夜里十一二点,他也会用视频电话进行“云指导”。

 

这是印遇龙在办公室内回复农民信息。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jpg

这是印遇龙在办公室内回复农民信息。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养殖户们常常会登门拜访印遇龙请教问题。临分开时,印遇龙总会根据交流中了解到的具体信息,送一本自己看过、觉得合适的书给对方。“最近两三年,大概送出去了400本书。”印遇龙指了指办公室的一角,那里放了好几摞他特意找来,准备随时送给大家的书籍。

 

    实验基地、帮扶点、养殖场……印遇龙每年有100多天在全国各地出差,几乎没有节假日。他的行程安排从不以天计算,而是精确到每小时、每分钟。

 

    他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年至少在猪场待100天、养2批猪,博士生则必须养4批。“如果有人完不成这些基本要求,就拿不到相关经费和待遇。”印遇龙说。

 

    种质优良的地方猪,是保障我国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开展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意义重大。在印遇龙团队支持下,长沙市长沙县计划到2025年,建设年出栏地方品种“大围子猪”及杂交猪30万头、综合产值超26.5亿元的全产业链。印遇龙团队还对宁乡花猪进行了全产业链研发,攻克了地方猪特色养殖的难关。今年,宁乡花猪可出栏45万头。

 

这是印遇龙(中)和农民在一起展示黑猪。受访者供图.jpg

这是印遇龙(中)和农民在一起展示黑猪。受访者供图

 

    因为关心养殖户收益,印遇龙还热衷于“直播带货”,最近几年已参与了四五场。今年春节前,他到云南澜沧帮当地农户卖黑猪,一天时间就卖出30多万元。“接地气的院士!”“院士助农,必须捧场!”……印遇龙的“直播带货”引来网友们纷纷点赞。

 

    一声“哥”,是农民对印遇龙最大的信任。对此,印遇龙表示:“对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发表再多‘高大上’的论文,都不能代替下基层、接地气的研究。农民养好猪、百姓吃好肉,是我不变的追求。”

 

    原文:http://www.news.cn/science/2022-11/15/c_1310676863.htm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