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袁亮:一生斗瓦斯

来源:科学新闻   发表时间:2012-06-25

【 字号   】

 

  袁亮是我国第一个完整地在一个矿区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将瓦斯变害为宝的人,希望中国“十二五”期间能彻底解决瓦斯问题。

  本刊记者 张巧玲

  

  对袁亮来说,1997年毕生难忘。那年,淮南矿区在半个月内连续发生两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震惊世界。他更是4次在井下指挥和处理瓦斯爆炸事故。

  “我亲眼目睹了惨状。”提起刻骨铭心的往事,袁亮仍声音哽咽。

  淮南煤矿从1980年到1997年发生瓦斯爆炸17起,共牺牲392名工友。造成这些悲剧既有管理方面的原因,更是技术落后所致。

  痛定思痛,袁亮也因此开启了与瓦斯斗争的一生。

  死亡的觉醒

  袁亮,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袁亮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急剧增加,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瓦斯灾害不断升级,瓦斯事故已成为煤矿的“第一杀手”。

  淮南矿区是我国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五大煤矿之一,目前仍“青春长驻”;长期以来,都是华东重要的煤电生产基地。然而,由于淮南煤炭赋存条件差,为低透气性煤层群开采条件,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煤层瓦斯含量高,煤田开采难度大,瓦斯事故频发。1997年以前,淮南矿区曾是煤炭部认定的全国瓦斯事故重灾区。

  “生产100万吨煤死亡率高达4.01。”袁亮说。

  “我们其实是被炸醒的。”袁亮说。

  而同时,因为瓦斯、水、火、地温、冲击地压等灾害威胁大,有煤采不出,淮南矿区煤炭产量一直徘徊在1000万吨左右,企业生产经营也十分困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而对瓦斯治理居然没有任何投入。

  “瓦斯不治,矿无宁日。”袁亮建议必须开展瓦斯治理工作,很快得到认同。

  1998年,企业从8000万元的销售收入中拿出了3000万用于全面的瓦斯综合治理,且投入费用逐年上升。

  技术创新将瓦斯变废为宝

  自1998年以来,淮南矿区已14年没有发生瓦斯爆炸事故;2006年以来没有发生瓦斯突出事故,瓦斯超限由每年上千次下降到10次以下;百万吨死亡率由4.01下降到0.07。

  这是一组来之不易的数据。

  袁亮发现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瓦斯治理和巷道围岩控制是困扰此类矿区安全开采的两大技术难题。1996年以来,他最终攻克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不仅如此,袁亮还提出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推向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的科学采矿新阶段。

  2006年以来,淮南矿区煤炭产量由长期以来的1000万吨跃升至近7000万吨,综采工作面单产突破600万吨,资源回收率达到70%。

  “袁亮是我国第一个完整地在一个矿区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将瓦斯变害为宝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说。

  让袁亮更欣慰的是,2000年以来,淮南的技术经验得以在全国煤炭行业推广,效果显著,实现了高瓦斯煤层在低瓦斯状态下安全开采。2010年全国瓦斯事故死亡人数比2005年减少1548人。

  2005年,袁亮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成立了11个科研、技术服务机构,为煤炭行业培训高管、技术人员近8000人次。“我希望中国在‘十二五’期间能彻底解决瓦斯问题。”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