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杜祥琬:永恒的国家需要

来源:科学新闻   发表时间:2012-06-25

【 字号   】

 

  “首先是我个人的兴趣服从了国家的需要,同时,在国家需要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又对新知识、新领域、新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钻研进去才发现,这些新领域、新课题是那么富有挑战性。”

  本刊记者 闫岩

  

  行动迅速、雷厉风行、精力充沛、为人谦和、醉心研究、严格律己,这是杜祥琬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在几十年的历程中,从核武器到激光,再到能源战略咨询研究,他所做工作无一不关乎国家利益和发展战略。

  兴趣服从需要

  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作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顾问团成员,杜祥琬发表名为《主动承诺降低碳强度,中国须作出非凡努力》的演讲。之后,他又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和中国策略为主题,在国内做了数十场报告。而殊不知,这位大声疾呼降低碳强度的院士,却是能源领域的“新兵”。

  2002年,强激光技术专家杜祥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并分管能源学部工作。他投入大量精力学习有关能源的知识,并系统地参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还发表了《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文章。活到老,学到老,而对于杜祥琬而言,他的学习总是跟着需要来,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因为需要改变方向。

  高中时期的杜祥琬曾对天文学颇有兴趣,高考志愿学校也是当时国内唯一开设天文系的南京大学。与此同时,国家计划在当地挑选两名学生送至苏联留学深造,他被选中。他全力以赴学习俄文。不巧的是由于中苏局势变化,留苏一事暂时搁置。杜祥琬被分配至北京大学数力系。

  1959年,国家再次选派30名大学生赴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能专业。杜祥琬又一次榜上有名。

  20多年后,当杜祥琬见到当时主持该项目的物理学家钱三强时,他说:“您是改变我生活道路的人。”钱先生便问:“你后悔吗?”他答道:“不后悔,追随您的事业,我感到很荣幸!”

  1987年,杜祥琬被任命为“863计划”中激光专家组秘书长兼成员,转向强激光技术研究。

  天文学、数力学、核物理、激光、能源研究,走过这些领域的杜祥琬曾说:“首先是我个人的兴趣服从了国家的需要,同时,在国家需要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又对新知识、新领域、新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钻研进去才发现,这些新领域、新课题是那么富有挑战性。”

  科研为本

  在杜祥琬心中,新世纪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给了新世纪的科技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感。

  而杜祥琬将科研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为此,他曾经推掉行政职务。

  1975年,时任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所所长的周光召希望杜祥琬任副所长。杜祥琬一连找了好几个同事帮他说情推辞,表示要在基层干。

  当时,周光召看到杜祥琬决心很大,就同意了。不过他笑言“那也不能让你轻松”,让其组建了中子物理研究室,并任室主任,对此杜祥琬欣然从命,一干就是9年。

  在杜祥琬看来,作为一个科学家,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针对近来一些关于院士的不端行为,杜祥琬曾经公开表示:“院士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具体的研究、教学或工程管理工作,追踪科技前沿,了解发展现状,读书学习,著书写作,还要照顾好自己的学术梯队。精力有限,时间宝贵,应该让他们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更好地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杜祥琬不但埋头一线工作,且对学术要求非常严格。他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的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他给科学道德建设开出了一剂良方:构建一个教育、制度、监督、法制相结合的科技诚信工作体系。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