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院士葛宝丰:生命灿烂有绝色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2-03-06

【 字号   】

210日,大西北寒冷依旧。

  在一片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兰州军区总医院里一片繁忙。匆忙的医患人流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引得大家一片问候——93岁高龄的工程院院士、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中心主任葛宝丰,六十五年如一日地来医院上班了。如同往常一样,先拿起放大镜,看一下中外医学杂志,然后,走向手术室……

  65年来,葛宝丰在大西北军营接诊手术超过10万例,创造了接活连体热缺血36小时断肢再植的世界纪录,完成了世界第十二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有6项科研成果属国内首创,4项科研成果属世界独创。

  人生百年,生命灿烂有绝色。信仰不老,医道精深终报国。

  93岁依然救死扶伤

  20103月,92岁的葛老因急性腰扭伤,疼痛难忍,住进了保健科。

  就在伤病好转的过程中,玉树发生了大地震。38岁的藏族同胞斯塔因16处骨折和严重的全身挤压伤综合征被空军运输机紧急转运至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当时斯塔已陷入昏迷状态,生命垂危,是此次玉树地震中伤情最严重、情况最紧急伤员。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葛老躺不住了:“谁也不要劝阻我,我要去治病人!”

  当身穿白大褂的他来到重症监护病房后,立即组织16名专家连夜对斯塔进行紧急会诊,并组成“抢救斯塔专病组”,24小时对斯塔进行治疗和陪护。

  经过8个多小时的连续抢救,斯塔的生命体征终于恢复了。而葛宝丰在这8个多小时里几乎一眼未合!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护士们看着睡着了的葛老,都不忍叫醒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他轻轻掩上房门。

  葛宝丰常说:“病人以生死相托,这是多么大的信任!我们医生要将责任看的比千钧更重!”信任与责任,将医患、军民之间的感情紧紧相系。

  1987年,7岁的潘园园不幸遭遇车祸,导致严重骨盆骨折和股动静脉的大面积损伤,在多家医院拒收的情况下,缺血38小时已深度昏迷的小园园被送往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

  由于缺血时间长,术后很可能引起组织坏死、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风险极大。

  经过精心准备,当时已年近70岁的他用手中的手术刀与死神展开了较量!

  手术室的灯整整亮了9个小时,护士一次又一次为葛老擦去额头上细密的汗珠,血管一根又一根的被缝合……手术取得了巨大成功!

  术后,喜极而泣的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葛宝丰面前:“医生,是你救了我女儿的命啊!我不知道怎么报答你,就让我给你磕个头吧!”

  葛宝丰忙扶住她:“园园能康复,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

  随后,他一直坐在小园园床旁的木凳上,静静地观察着园园的生命体征和伤口的情况,一眼未合。护士劝他去休息一会,他却说:“现在是她术后最危险的时候,我怎么睡得着?”

  这样的事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在他的身上。究竟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是在病人床旁的小凳上度过的,葛老自己也记不清了。

  1993年,青海农民王伟领着母亲来医院看病,精心检查后,老人确诊为股骨头坏死。

  葛宝丰与科室人员反复研究治疗方案,决定为她实施骨关节融合保守治疗,放弃关节置换,这样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节约了手术费用。

  可是王伟为尽孝心,决定卖掉房屋,请葛宝丰为母亲做股骨头置换术。但葛宝丰坚决不同意,他说:“你母亲的情况置换关节毫无益处,只能是白花钱,听我的,一定要保守治疗。”

  王伟急了:“是不是因为我没有钱,不想给我妈妈做手术啊?”

  葛宝丰耐心地解释:“放心吧,我会把你母亲的病当作我自己的病来治!”

  结果,王伟母子以最少的钱,获得了最大的治疗效果。王伟感念葛宝丰,非要给葛老送500元钱的礼。葛宝丰坚定拒绝了:“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65载创新活力不竭

  葛宝丰的一生,是迸发着创新激情的一生。

  从医60多年来,他诊治病人17万余人次,治愈率达到98.6%,伤残率降低至0.1%。凭的是什么?创新!

  在1950年时,他就率先开展带血管循环骨移植。1951年,在国内探索开展淋巴管外科研究。1965年,他指导学生接活冷缺血54小时断掌和59小时断指,创造了接活连体热缺血36小时下肢再植的世界纪录,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1997年,成功完成的十指断指再植手术,成为亚洲骨科领域第一例成功手术病例,轰动世界……

  临床粉碎性骨折碎片难以复位和保持固定是一项困扰世界的百年难题。自他立志要攻克这一难关后,经过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眠不休的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内固定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1998年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他采用自发生机制、骨牵引、内外固定的方法治疗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病人,有效地促进了骨愈合、修复骨缺损,形成了西北骨外科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

  为探索高原病防治技术,葛宝丰一身戎装,在西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的高原边防留下了常年奔波的身影。“十五”期间,针对官兵训练时骨创伤比较多的实际,80多岁高龄的他亲自到基层部队,向战士宣讲“预防训练伤”问题,利用5年时间,研制出治疗部队训练伤的特效药物高肟甲素霜。

  葛宝丰坚持每年随医疗队到一线为官兵服务,收集疾病防治的第一手资料,调查部队驻海拔50015003000米官兵的骨密度值和骨代谢指标,跟踪研究紧急进驻高原部队官兵体内骨吸收指标的变化情况,首次发现了高原环境对官兵骨代谢和骨骼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完成了全军重大科研课题“西北高寒高原地区军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最近,葛宝丰领导开展的骨质疏松的防治研究也已经显现成果。在黄酮类化合物抗骨质疏松和电磁场防治骨质疏松等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兰州军区总医院院长尹强是从这所医院的普通医生成长为医院领导的,他告诉记者:“葛老始终将目光聚焦在人民需要的课题上。”

  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北地区没有医院专门开设骨医学科,骨医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医疗技术更是滞后。葛宝丰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大胆探索,潜心研究,建立了西北骨医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夯实了他成为大西北骨科专业的开拓者、军队骨科专业的重要奠基人的基石。

  葛宝丰先后编著了《实用骨科学》、《创伤外科学》、《矫形外科学》等多部世界公认的权威论著,发表论文近500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20项,被国际著名骨科专家雷普誉为“古丝绸路上的‘医学大树’”。

  一辈子育才桃李满园

  19818月,第一届全军骨科学术交流会在兰州举行,葛宝丰作为大会的主持人之一,把8个具有学术价值的题目全部分给科里年轻同志,亲手把他们送上那令人羡慕的讲台,自己却没有宣读一篇论文。

  葛宝丰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自己医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一位女患者住到了骨科,需要实施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葛老当时在国内已率先进行了多年的淋巴管再生基础研究,而这个手术机会,葛老已等了整整15年。这个手术一旦成功,将填补国内淋巴管显微外科技术的空白。可是,刘兴炎却没想到,葛老把这个手术机会让给了他。

  这一年,葛宝丰57岁,刘兴炎27岁。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政委张柯平非常感慨地告诉记者,就是这个在医学界产生轰动效应的手术,奠定了刘兴炎攀登医学高峰的第一块基石。这位参军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没有上过正规大学的医生,在葛宝丰的精心培育下,自修完研究生课程,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并练就一手过硬的显微外科技术,如今,他已是技术3级教授,并荣获了“全军科技重大贡献奖”和“全国首届百名医学科技之星”。

  有人对此不解,葛老却说:“对于青年人来说,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

  葛宝丰英文水平高,年轻的医生们常常将想要发表的国际论文交给葛老审查修改,葛老总是会一丝不苟的认真提出修改意见。而当这些年轻人在葛老修改过的论文署上葛老的名字时,他每次都坚决反对:我不能掠人之美,我没有参与就不要署我的名!

  他担任全军骨科专业委员组组长,连任第二、第三、第四届达11年之久的全军骨科组组长,每年有大量的学术论文请他审阅,他都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报奖单位、个人的论文认真审阅,反复查阅文献资料,亲自考证临床效果,从不草率下结论,从没有评过人情奖、关系奖。

  经过葛宝丰的精心培育,600余名骨科专业高层次人才从他的骨科中心脱颖而出,34名英才成长为全国各地医院的骨科医院院长或骨科主任。

  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甘为人梯,举人过己——这不就是一个军中良医奋斗百年、德被军内外的崇高境界吗!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兴东街1号国谊宾馆(中国工程院)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