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院士作“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专题报告

来源:二局   发表时间:2011-02-18

[ 字号  ]

    本刊讯 2011年1月18日,工程院在院里举办了《医疗保健系列报告会》第4场专题报告,由张伯礼院士主讲“中医治未病与养生”,樊代明副院长主持了讲座。80多位院士与陪同及机关工作人员聆听了报告。

 

    张伯礼院士首先从我国的医改谈起,介绍了中国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随后,张伯礼院士从宏观的角度综述了医学目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早期医学,简单地以减轻痛苦和挽救生命为目的;近代医学,将治病救人, 延长生命定为主要目的;现代医学,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医学为目的。

 

    张伯礼说,目前医疗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从“治人的病”转向“治病的人”;从“重视疾病”转向注重“生存质量”;从重视躯体疾患到重视人的心理失衡,注重社会、生物、心理、环境的多种因素。

 

    “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符合现代医学目的,而且已有近两千年的实践,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内经》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唐代孙思邈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治未病”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未病先防、将病防发、已病防变。未病先防是指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将病防发是指病欲作未发,包括病情潜隐,尚未显露,几乎无自觉症状或病情较轻微,仅有先兆表现。已病防变是指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强调的“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未病的方法是:注重饮食调治、注重精神摄养、注重起居调摄、注重四时摄养、注重医药扶持、注重养生保健。

 

    关于中医养生,张伯礼院士也有独到的理解与建树。他认为,中医养生是中国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反复探索、实践逐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体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也是一门管理的学问,是衣食住行和精神情绪的综合管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自我修养,适当安排饮食、起居、活动及辅以必要的药物来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延缓衰老、获得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原则是:道法自然,平衡阴阳、精神内守、饮食调理、和调脏腑、通调气血、强身健体、动静结合。中医养生的途径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中医养生的方法是:清静养神, 形与神俱。在日常生活中要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生活规律、服装顺时适体、排便保健。还要坚持“九常”:常梳发、常搓面、常揉鼻、常伸肢、常运目、常叩齿、常旋腹、常弹耳、常提肛。在饮食方面要合理膳食、饮食有节、因人择食、因时择食。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生活方式的四条原则,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生存时间。

 

    最后,张伯礼院士说:健康生活方式是文明的标志、国民素质的反映。养生不需要多少金钱,也不需要讲究环境和条件,只需要对身体的关爱的理念和掌握养生的方法。医生和患者,健康的中老年人,甚至青年人,都应学习这些知识并应用到自己保健中去,不花钱,收益最大。

 

    专题报告后与会人员利用宝贵的时间与樊代明副院长和张伯礼院士进行了现场提问交流。樊代明副院长和张伯礼院士诙谐幽默的话语,引起会场一片欢快的笑声。(鲁瑛)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