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获奖
秦顺全:创新,是到达彼岸的桥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7-05

[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记者:王晶 时间:2013-06-26

 

 

 

    新闻现场

 

    昨日,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秦顺全院士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手中,接过201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证书和100万元奖金。秦顺全的获奖感言很质朴:“这个奖代表了省委、省政府对湖北建桥人的肯定!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传统行业的创新之路

 

    秦顺全是位很配合的采访对象,又是很不配合的采访对象。谈起桥,他滔滔不绝,谈起他自己,他仍然会给你说桥。

 

    “建桥是个传统行业,这个行业的提升在于创新,”秦顺全开门见山表明观点,“建桥不是为了破纪录,也不为建‘地标’,永远是为交通功能服务。”

 

    20多年来,秦顺全主持了数十座大桥的设计与施工,首创了斜拉桥无应力状态控制安装计算的新理论,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多项关键技术难题;首次提出并主持研究了海上大跨度连续梁桥整孔预制架设等成套技术方案,解决了跨海大桥施工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主持研制的2500吨运架梁浮吊填补了国内空白……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京广客运专线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澳门西湾大桥、港深西部通道等世界知名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均由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目前在建的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安庆长江大桥、桃花峪黄河大桥等也由他主持或参与施工技术工作。

 

    秦顺全主持完成了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

 

    每建一座桥,对秦顺全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让他面临许多新的技术难题。秦顺全认为,桥梁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不断总结探索出填补桥梁科技领域空白的好方法。这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促使秦顺全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

 

    做桥如做人责任重大

 

    “其实我就是个架桥的‘小兵’!”秦顺全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爱上桥梁,纯粹是一种“缘分”。1980年,秦顺全考上西南交大铁道工程专业,该专业涵盖了桥梁、线路及隧道等工程,但因为秦顺全的力学和数学特别好,因此硕士研究生时他选择了桥梁及结构工程。

 

    让秦顺全记忆犹新的是他生平参与修建的第一座桥,那是1987年对江汉一桥的拓宽工程,“当时我就是工地上的一名小兵,跟在设计师的屁股后头画图,但这也让我学会了不少实际的桥梁设计知识。”

 

    在秦顺全26年的建桥历史上,由他本人亲自主持设计的大桥一共是7座。他对这7座大桥如数家珍:海口世纪大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7座大桥均是国内经典桥梁作品,被载入史册。秦顺全认为,做桥如做人,责任重大。“每次在施工作业面上,我都会想,今后这上面每天都有几万条生命经过,一定马虎不得。”

 

    秦顺全说,他最喜爱的是天兴洲大桥。不仅是因为这座公铁两用钢桁梁斜拉桥以跨度、宽度、速度和载重刷新四个世界第一,成为我国桥梁史上的第五座里程碑,更是因为秦顺全在这座桥上采用了他在世界上首创的“三索面三主桁”的新型结构和桁段架设法。

 

    团队传承走向海洋

 

    桥,跨越两岸。进入新世纪,秦顺全把跨越天堑的构想实践在了大海上。

 

    业内人士说,当你看到桥时,我们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桥不会横空出世,在大海上建桥,水下部分更为艰难。

 

    针对我国沿海跨海桥梁工程规模宏大,风急浪高,气象水文条件多变的恶劣条件和工程结构耐久性要求高的特点,经过系统技术分析、综合经济比较,秦顺全率领大桥局专家小组超前研究,2001年以杭州湾跨海大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桥型方案优化竞赛为契机,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海上长桥非通航孔桥整孔预制、整体运输、整体架设的技术方案,并最终成为杭州湾大桥非通航孔桥梁的实施方案。

 

    这一国际领先的技术,已在东海大桥、舟山群岛连岛工程、青岛海湾大桥等跨海工程上大显身手。而秦顺全的梦想,仍在继续。“建桥技术有三步跨越:首先学会在内陆江河上筑桥,第二步学会做海湾、离岛的跨海桥。当我们能做真正的海峡桥时,才是第三步巨大飞跃。”秦顺全踌躇满志。

 

    如今,秦顺全将挑了12年的总工程师这一重要的岗位和平台交给更年轻的同侪,让他们站在他的肩膀上展翅高飞。秦顺全一直强调,大桥局60年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沉淀,是丰富的知识宝库,更是力量的源泉。对于大桥局科技委主任这一新的身份,秦顺全这样解读:桥梁工程是一个团队项目,传承很重要,“传承不仅是写成论文、编成书、制定成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时候把重要岗位传递给更年轻的同志。我曾经在我的前任林国雄总工身边工作多年,在大桥局我们曾有过四任总工一起工作的情况。”秦顺全不仅这么说,更是以身作则这么做的。目前他正用自己丰富的建桥理论和经验、广阔的研发平台悉心带领年轻的科技人员不断探索桥梁科技前沿知识。

 

    秦顺全说要让自己始终站在桥梁科技的前沿,不断探索,发现新知,就得像爬山似地一步一步地上,在桥梁科技领域,不能虚,不能浮。他只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在他身边爬山的人越来越多,二是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让他造一座又一座的桥。

 

    院士语丝

 

    ●科技要创新,更要和谐。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遵循自然规律的创新,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为此我们将不遗余力。

 

    ●桥梁寄托了人类太多情感,自古就有友谊之桥、心灵之桥,无一不蕴含着沟通彼此、互帮互助的内涵。

 

    ●现在一座桥的设计寿命一般为100年至120年,桥梁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正在兴起。我们设计建造一座桥,要考虑到它的建设成本、维修成本、拆除成本、再利用成本。以前我们做混凝土桥多,现在钢结构的桥梁越来越多了。

 

    ●航空被认为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飞机出事,一定会有专业人士找出原因,并在业内分享,这一点值得我们桥梁界学习,犯过的错误不要再犯。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