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奉献不老战士心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时间:2012-07-20

[ 字号  ]

 

    雪域高原,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参谋长李卫国精神抖擞,驾机直刺苍穹。

    与上次到高原整夜失眠、头痛欲裂的情形相比,他这次身心俱佳,像换了个人。“多亏有俞梦孙院士这个坚强靠山!”李卫国感慨道。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某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梦孙,坚持“紧盯作战需求、服务一线部队”科研方向不动摇,年近八旬毅然八上雪域高原开展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有效破解多项航卫保障世界性难题。

    “航空医学科研事业永无最高峰”

    “只要共和国战鹰能在雪域高原自由翱翔,我身体吃点亏没关系!”年近八旬的俞梦孙院士一脸坦诚。

    空军航空兵高原短期小分队驻训,而今已逐渐转变成多机种常年驻训。面对低压、低氧、低温环境,驻训飞行员吃不下、睡不好,基础体能、飞行耐力和抗荷能力难以保持,直接影响飞行作战训练任务安全顺利完成。

    “一定要攻克新型战机高原航卫保障这个世界性难题!”俞梦孙第一个请缨,随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试验队奔赴高原攻坚克难。考虑俞梦孙的年龄和身体情况,研究所所长罗永昌和政委谢光林一开始没有同意。这位老院士再三请战:“试验队名单上可以没有我,就让我当一个‘编外队员’吧!”

    俞梦孙如愿以偿。2011年11月16日,他奔赴雪域高原,开展全军首次成规模、成系统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

    冬季是雪域高原最恶劣的季节。俞梦孙也发起高烧,罗永昌想劝他下高原。未等罗永昌开口,俞梦孙就说:“这次发烧,就当是我用自己身体做一次高原反应试验吧。”

    “在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俞梦孙战高原、斗风雪,指导科研团队在不同海拔高度展开各项试验。

    通过分析总结大量第一手科研数据,俞梦孙在世界上首次构建入高原初期人体适应低氧环境动力学模型,首次提出“人体自组织系统环境适应理论”,指导试验队在攻关世界性高原航卫保障难题上迈出关键一步——设计的高原航卫保障方案能保证飞行员进入高原后,即使不用药、不吸氧,也不出现高原反应,实现“急进高原迅速形成战斗力、常驻高原持久保持战斗力”。

    “航空生物医学科研事业永无最高峰。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不断攀登!”俞梦孙说。

    2011年8月,年近八旬的俞梦孙再上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阵地。看着因高原反应嘴唇发紫、仍忙着采集数据的俞梦孙,同行的研究所训练科研部部长王生成和雷达站官兵忍不住泪流满面。

    “涉及飞行员生命安全的事不能等”

    那年,为解决“零高度弹射”难题,我国正式开始研制I型火箭弹射装置。

    几十次试验都以失败告终。正当近50人的试验队陷入困境时,俞梦孙创造性地提出利用电子模型研究脊柱对加速度增长率耐受标准问题,还和战友们一起研制出“人体脊柱力学电子模拟装置”,从理论和数据上解决了3项耐受标准与试验结果的矛盾。

    虽然在模拟试验中取得极大成功,仍引来一位医学权威的质疑:用电子模拟装置代替人试验,可靠吗?

    为了说服这位专家,也为了找到模拟理论科学依据,俞梦孙决定在自己身上做小火箭试验。一旦弹射试验失败,轻则瘫痪、重则要命。战友纷纷劝俞梦孙放弃,俞梦孙却坚持要完成这次弹射:“涉及飞行员生命安全的事,不允许我们再等下去啦!”

    试验那一天,俞梦孙果断地拉下弹射把手。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俞梦孙在火箭推动下迅速升到弹射架顶端。

    结果显示,俞梦孙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的数据,与“人体脊柱力学电子模拟装置”数据完全一致。

    在这一理论和实验数据的支撑下,我国火箭弹射座椅空中弹射试验成功。今天,“零高度弹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多型飞机上,为保护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成果首先要服务祖国和人民”

    据统计,世界上因睡眠不良引发的飞行事故占10.5%。能否更加科学高效地评估飞行员睡眠质量?一年盛夏,俞梦孙开始涉足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决定设计一款能量化评估睡眠质量的床垫。

    为了拿到第一手数据,他决定自己做“受检者”。

    睡觉前,俞梦孙把各种电极、传感器贴在自己头上。由于满脑子都“装”着电极,焦虑、烦躁席卷而来,怎么都睡不着。

    第二天,依然睡不着。

    第三天,不但睡不好,还伴有头晕。

    第四天,开始吃安眠药。这一吃,俞梦孙就“赖”上了。直到数年后,才逐渐摆脱对安眠药的依赖。

    十载艰辛,十载拼搏,俞梦孙带领的课题组终于收获成功——“床垫式自然睡眠检测系统”诞生,并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外方一家研究机构听说后,准备以3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相关技术,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科学家的创新成果首先要服务祖国和人民!”俞梦孙断然拒绝。如今,这种神奇的床垫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在越来越多飞行部队推广应用后,有效提高了航卫保障能力。

    1988年,俞梦孙联合多位生物医学界专家,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让军事航空医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俞梦孙目光聚焦医学前沿,提出“以健康为中心”的新医学模式和“健康物联网”发展战略,被专家公认为“促进我国医学变革事业和发展的新型健康产业之间的必然结合点”。

    短评

    了不起的“不能等”

    读罢全文,有一个细节令人震惊:为了保住飞行员的脊椎和生命,俞梦孙决定以身试“箭”。一旦弹射失败,轻则瘫痪、重则要命。然而他义无反顾:“涉及飞行员生命安全的事,不允许我们再等下去啦!”

    这个“不能等”,实在了不起!

    众所周知,新军事变革,建设一支打赢未来战争的现代化军队“不能等”;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勾画创新型国家的蓝图“不能等”……迎接十八大,中国上下、各行各业,有许许多多宏伟的目标“不能等”。俞梦孙用模范行动,展现了他爱党爱国爱民、深怀忧患不辱使命的崇高境界和品格风范。让我们学习俞梦孙,以“不能等”的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