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近院士 > 院士风采
付小兵:修复创伤 赶超一流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2012-04-25

[ 字号  ]

让成熟的表皮细胞通过去分化转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让表皮细胞成为组织再生的“源泉”,这一系列研究成为突破了国际上汗腺再生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解决严重创烧伤患者后期不能出汗的问题提供了创新的思路,被外国学者称为“里程碑的研究”。
  带领团队取得这一创新成果的就是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院士。他被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授予“国际创伤愈合研究终身成就奖”,也是惟一获奖的华人学者,并当选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委,连任6届国际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还担任《国际创伤修复与再生杂志》等多家杂志的编委。
  “大树下面该长旺盛的草”
  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赶超世界一流是他的天职。针对严重创烧伤患者治愈后不能出汗的前沿性国际难题,付小兵和他的老师盛志勇院士率领团队首先从细胞诱导分化领域开展了汗腺再生研究。付小兵说:“大树下面不长草是不对的,应该长出旺盛的草。如果说我的一些成果有创新的话,应该说是在我的老师和前辈们这些大树的指引下所取得的。”
  2004年,盛志勇院士在讲课时提到,“超薄皮片移植后为什么能存活?”这是一项应用了几十年的成熟技术,就像苹果向下落却从来没人问为什么,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付小兵的团队将去除了干细胞的小儿包皮,移植到裸鼠身上,经过诱导分化不仅又重新获得了干细胞,而且还利用这种诱导分化技术将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为汗腺样细胞,移植于切除瘢痕的创面,可以看见长出汗腺样结构并具有分泌汗液的功能。这项研究经过多次充分论证,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2007年,付小兵团队开展国际上首例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
  付小兵说,这是创伤和烧伤医学领域组织再生医学的一个突破,为最终解决这些病人功能修复的问题,即出汗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可能的方法。对此,国际著名创伤修复专家、美国Lindblad教授认为,“付小兵等的工作既结合了传统的理念又结合了现代的技术,这是独特的思路,是了解中国创伤修复的窗口。”
  “没有应用的研究没有出路”
  付小兵被誉为创伤救治“回春手”。他说,“没有应用的研究没有出路。医学科研选题的定位,一定要放在为临床服务这一基准上,造福患者。”
  一位妇女被乳腺放疗过度导致的溃疡困扰了10年,经过付小兵团队建立的新的生长因子治疗方法得到愈合。他通过对3万余名外科住院病人中580个典型溃疡创面进行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在国内外最早揭示了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发生机制。这一成果为未来战伤以及平时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救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付小兵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个用于创伤修复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该项成果使我国急性创面的愈合时间较常规治疗缩短2—4天,同时使既往难以治愈的慢性创面的愈合率由84%上升至94%,较国际同期报告有显著提高。
  在国内,他发起组建了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学组,参与主持召开了“再生医学”香山科学会议和工程院“炎症与修复”工程科技论坛等,推动我国再生医学从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迅速发展。
  “感觉自己的贡献还可更多些”
  “付老师每次出差回来,不是先回家,而是先回办公室。他定期召开科研例会,询问团队科研进展,遇到什么问题。”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所博士李美蓉说。作为我国创伤医学和组织修复再生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付小兵特别重视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积极为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他领导的群体先后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的团队中先后有4人次被评为总后“科技金星”“科技银星”和“科技新星”。
  当选院士后,付小兵并没有和老院士平起平坐,深感自己的差距和肩上的责任。他经常会问自己:“吃这么多年饭,感觉自己的贡献还可多些?”
  科技创新,除了需要创新的人才和技术外,更需要制度层面的创新。在王正国院士和付小兵的推动下,国内第一个独立的创面治疗专科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成立,并构建了一种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双向联动新模式。为解决社区医生复杂创面诊断能力不足的问题,国内首条也是国际首条4G网络技术远程高清视频创面诊疗示范系统投入使用。这一系统连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浦东分院和上海长宁区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8个月,通过视频指导了社区医疗机构170多例复杂创面的治疗,治愈率达94.4%。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