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德:秦巴山区是水汽输送关键通道之一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10-17

[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记者: 时间:2013-10-15

 

    近年来,我国“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夏季多雨带位置北移。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和东北缘的秦巴山区,近几年的降水也呈增多趋势。我国降水格局的改变将给局部地区的水资源和水循环带来怎样影响?在近日的中国秦巴山区典型气候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的报告以秦巴山区水循环的过程与特征为例,通俗地“解读”了秦巴山区特殊地形区域气候变化对大气水循环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秦巴山区处于高原水循环关键地区

 

    秦巴山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侧,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这里的水、热、林、草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受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影响,这里的年降雨量在700毫米至1200毫米之间,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至9月,几乎占全年降雨量的56%至60%。

 

    由于处于四川盆地北段和青藏高原东侧,秦巴山区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从天气系统活动规律来看,秦巴山区是水汽输送的关键通道之一。

 

    青藏高原上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还是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主要江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上有如此丰富的水资源,是由于有低纬海洋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补充。那么,来自低纬海洋上的水汽,为何能爬升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呢?

 

    “夏季的青藏高原上空就好像一个在半空散热的‘火炉’或‘热源柱’。这个位于对流层中部的热源驱动着热空气不断抬升,导致周围乃至低纬海洋的空气不断补充、汇流,高原低层辐合的气旋性环流与高层辐散的反气旋性环流,构成了特殊区域大气环流结构,形成青藏高原独特的‘大气水塔’抽吸效应及其水循环机制。”徐祥德说,青藏高原的热力驱动作用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的水分循环结构及其水资源具有重大影响。

 

    秦巴山区正好处于高原西来与南支水汽流交汇处,该地区是水汽输送的关键通道及对流云频发区,由此构成该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及独特秀丽风光。

 

    秦巴山区也有明显的山地地形。尽管秦巴山区的降水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有一定联系,但其自身特殊的地形结构及动力、热力条件也形成一个特殊的多尺度水循环系统。

 

    初步研究表明,秦巴山区的水汽通道亦与低纬海洋水汽源地存在重要关联,其中一个是孟加拉湾,另一个是南海。从海洋上过来的水汽,沿四川盆地边缘形成两支水汽通道,到达秦巴山区。

 

    这也可以说明秦巴山区的降水时空分布及其生态状况与其复杂的山地特征及其特殊的动力、热力因素有显著的关系。徐祥德说,青藏高原大地形以及秦巴山区局地复杂地形结构,对该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亦产生重要影响。

 

    秦巴山区将呈降水较多的趋势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温上升的总趋势已成为共识。中国区域的降水时空分布,前50年呈现“南涝北旱”的特点,而近20年来,北方的降水已有增多的迹象与趋势,这可能意味着“南涝北旱”的降水格局将发生变化。

 

    徐祥德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雨带的时空分布与青藏高原的春季视热源年代季变化存在显著关系,对夏季风、梅雨带时空演变可能起着某种调制作用。研究分析表明,近年秦巴山区降水增多的趋势与上述中国北方地区降水格局存在同步变化的特点。

 

    秦巴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该地区的水循环、水资源以及降水条件密不可分,而这些都具有周期性。因此,深化对气候变化规律的认知,寻找青藏高原与秦巴山区水循环、水资源和降水变化的规律,对加强地区生态建设、规划和全面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因此,徐祥德建议,加强对秦巴山区气候变化与地区水循环、水资源评估影响研究,客观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