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与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工程院举行医疗保健系列第23场报告会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3-09-22

[ 字号  ]

    2013年8月20日,中国工程院医疗保健系列第23场报告会在316会议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作了题为《出血与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报告,樊代明副院长主持报告会。王玉普副书记和部分院士、陪同、院机关工作人员及致公党中央、海军干休所、德胜街道办事处的干部职工等近80人出席报告会。

 

    阮院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与出血有关的基本知识。他指出,血液学研究是从事造血和淋巴系统疾病以及血液与血管壁相互作用异常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研究。出血性疾病是由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患者初期止血、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为特征的疾病,约占血液病的30%。人体正常的止血机制是由血管、血小板及血浆凝血因子等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连续的过程。当血小板的数量与质量出现异常时,就会引起出血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就是血小板异常的一种。他介绍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先后于2006、2009年组织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专家共识会议,形成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特殊实验室检查等,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并不断进行修订,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后,阮院士重点介绍了血栓性疾病的知识。血栓形成是血液成分在人体局部血管内的异常凝集,可发生在动脉,也可发生在静脉。动脉粥样血栓形成可导致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是全世界的主导死因。阮院士详细分析了动脉粥样血栓的形成过程,介绍了相关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症和肺血栓,是由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分子缺陷或存在获得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从而引发静脉系统血栓栓塞性疾病。 阮院士结合病例为大家介绍这类疾病的实验诊断和治疗方案。

 

    最后,阮院士为大家介绍了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方法。他指出,为减少血栓引起的心血管事件,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适当的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要终生治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如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他建议大家一要控制血压,可以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危险;二要控制血脂、血糖,使其指标在安全值以内;三要进行适量运动;四要注意足部护理,“病在腿上, 险在心上”,长途旅行注意穿防血栓弹力袜。他呼吁,加强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樊院长在总结时,将报告内容形象地总结为“出、凝、平”三个字,并以河流决口发生涝灾、堵住决口救灾到最后平息水患,形容了人体血管发生的出血、血栓及治愈的过程。

 

    现场听众就血栓疾病治疗、出血病预防、用药注意事项等提出问题,阮院士和樊院长进行了详细解答。

 

    (常军乾 吴晓东 供稿)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