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技术创新院士行 院士专家把脉磷化工产业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2004年12月21—23日,由金涌院士带队的“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贵阳市举行。本次活动是针对贵州省磷化工产业的发展,以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宏福公司)和贵州开磷(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开磷集团)为依托,围绕产业及企业的技术难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一、活动概况
  本次活动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共同组织,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具体负责,贵州省经贸委、发改委具体承办。金涌、陈清如、魏可镁、谢克昌、徐德龙、张文海6位院士,雍永祜、陈嘉甫、胡山鹰、朱家骅、刘代俊、胡迁林、孙忠铭、林柏泉 8位专家全程参加了活动。贵州省副省长肖永安,贵州省经贸委、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教育厅、贵州大学、以及有关科研院所和30多家磷化工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参加了活动。
  开幕之前,贵州省副省长肖永安会见了全体院士和专家,希望各位院士、专家对贵州的资源型工业,特别是磷化工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给予指导。
  在开幕式上,贵州省肖永安副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希望院士、专家在活动中对贵州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金涌院士介绍了“院士行”活动的宗旨、目标和工作内容,希望通过活动加强院士、专家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升现有技术及产品延伸,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活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在随后的活动中,院士、专家实地考察了宏福公司和开磷集团,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召开了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讨会,“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磷化工新材料、新技术”,“磷矿井下开采技术” 3个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考察和研讨的基础上,举办了学术报告会,陈清如、谢克昌院士和6位专家在学术报告会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金涌等5位院士、专家与企业签订了6项技术合作协议。
  在闭幕式上,金涌院士代表与会的院士、专家对此次活动作了简要总结。宏福公司总经理何浩明,开磷集团副总经理袁正权就如何落实院士、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作了发言。贵州省政府副秘书长吴跃代表省人民政府作了发言,要求省内相关部门和企业进一步加强同院士、专家的合作,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智力优势,推进贵州磷化工产业的发展。
  二、贵州两大磷化工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1.宏福公司
  宏福公司以贵州瓮福矿肥基地为主体,集磷矿采选、湿法和热法加工为一体,产供销、科工贸相结合的大型磷化工企业。截至 2003年年底,公司主体中的瓮福磷矿已形成磷矿采矿能力400万吨/年、磷精矿选矿能力280万吨/年;瓮福磷肥厂已形成生产能力硫酸140万吨/年、磷酸70万吨/年、磷酸二铵120万吨/年、磷酸一铵48万吨/年、氟化铝1.4万吨/年和3万千瓦热电装机。公司产品除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外,还有氟化铝、磷矿石块矿、磷矿粉、磷矿砂、磷精矿、BB肥、复合肥、饲料磷酸钙、黄磷、磷酸、三氯化磷、五硫化二磷、亚磷酸二乙酯、六偏磷酸钠、过磷酸、甲酸等品种。2004年预计生产磷铵12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 亿元,实现利税1.6 亿元。
  近年,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投入的生产装置均采用国内先进、成熟、适用技术,优质、高效、快速建成投产,运行稳定,为企业及产业发展开拓出一条扩能、提质、增效的好路子。成立了“四川大学——贵州瓮福磷化工工程技术中心”,设有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正逐步完善。
  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资源约束的日趋尖锐,公司提出了“近期实施做强、做大主体,中期实施多元化和精细化,远期实施国际化、全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将公司建成世界一流的磷化工企业。具体目标是:到2005年,磷铵、磷酸盐生产能力超过15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38亿元,利税超过5亿元;到2010年精细磷化工产品和多元化产品超过40%,年销售收入超过75亿元,利税超过10亿元;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
  2.开磷集团
  开阳磷矿是国家最早重点投资建设的三大磷矿石生产基地之一,1994年改制为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形成矿业、磷化工、贸易、房产、物业五大产业。截至2003年年底,磷及磷化工产品生产能力为:磷矿石250万吨/年、磷酸一铵16万吨/年、磷酸二铵30万吨/年、重钙10万吨/年、普钙10万吨/年、三元复合肥25万吨/年、合成氨7.5万吨/年、农用硝铵13万吨/年、饲料级磷酸氢钙1.5万吨/年、黄磷1.3万吨/年。2004年预计生产磷矿石270万吨、高浓度磷复肥3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实现利税1.4 亿元。
  集团公司始终把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公司工作的重点。一是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发展与应用高新技术相结合,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自主开发创新的矿山锚杆护顶空场采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快速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集团公司制定了企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五年左右的时间(2001_2005)重点发展高浓度磷复肥产品,基本实现自产磷矿石就地转化为磷化工产品,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第二步,用五年左右的时间(2006_2010)在做强做大高浓度磷复肥产品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工的发展,销售收入增加到50亿元;第三步,再用五年时间(2011_2015)使开磷集团真正形成科、工、贸一体化,集矿、肥、精细化工于一体,在本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达到 100亿元。
  三、院士、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院士、专家们对两个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制订相应发展规划,通过全体员工努力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针对企业战略发展和技术需求的实际情况,院士、专家指出,贵州两家大型磷化工企业在实施做大做强,构建贵州磷化工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中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从4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1.关于企业发展战略问题
  院士、专家认为,两大磷化工企业按照把磷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原则提出的中长期规划,既考虑了国际国内磷肥及磷化工产品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方向,也符合国家宏观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以技术创新和内涵发展为主的战略定位,基本可行。
  院士、专家强调,磷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磷矿伴生的碘、氟、重稀土也是国家稀有的重要资源,研究磷化工发展战略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之路,在元素循环和过程工程两个层面提高资源利用率,磷资源的转化要走“减量化”的路子。
  院士、专家指出,贵州煤、电资源丰富,同磷的匹配、组合优势在国内绝无仅有,磷化工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煤、电、冶、磷组合优势,尽可能实现多资源、多产业的共生、耦合,使资源转化、利用效益最大化。
  院士、专家建议,贵州磷化工要进一步发挥贵州省地理区位和铁路运输比较便利的优势,从区域经济大循环的角度,整合相邻省、市、自治区的可配套资源,为自己的低成本、高效益发展服务。
  2.关于磷化工技术开发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院士、专家指出,大宗磷化工产品作为基础产业,其技术研发在国外发达国家基本停滞,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需的技术从国外引进较为困难,主要依靠自主研发。这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更是振兴中华的机遇。为此,两大企业都应该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将创新能力作为公司不断发展的动力资源。
  3.关于磷化工产业链的延伸
  院士、专家指出,国外磷化工产品已达 2万多种,国内200种不足。黄磷、磷酸深加工产品发展前景很好,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时,应该发展精细磷制品、精细磷酸盐以及为国家支柱产业服务的专用磷化工产品。
  4.建议重点实施的技术项目
  院士、专家在与有关企业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认为宏福公司的电子级磷酸制备、高聚合度磷酸铵、磷肥生产过程中的碘回收、氟硅酸生产无水氟化氢、精细氟化工产品生产、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开磷集团的矿山地下深部开采的通风、排水及环境治理、矿山管理数字化、磷石膏、黄磷炉渣制多功能、高精度砌块、湿法磷酸净化等技术项目体现了延长产业链,有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和把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精”的总体要求,建议集中力量抓紧组织实施。
  关于氟的利用,院士、专家指出,磷矿湿法加工对磷矿中所含的氟已经富集了一次,用于代替莹石制取高纯氟化氢,进而合成氟材料是可行的。
  关于提高磷肥吸收、利用率,院士、专家认为,目前国内磷肥施用后的吸收率很低(10_20%),这不仅是磷资源的最大浪费,加大了农产品成本,更为严重的是磷的流失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磷肥品种的优化应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发展专用肥和缓控施肥,提高磷肥吸收、利用率。
  四、院士、专家与两大企业签订的技术合作项目
  (1)磷石膏资源化利用;(2)高纯电子级磷酸;(3)低品位磷矿综合开发利用;(4)磷酸二铵尾气联产磷酸一铵清洁工艺;(5) DAP联产MAP;(6)地下开采内燃机尾气控制。
  通过此次院士行活动,增进了院士、专家们对贵州磷化工产业,特别是宏福公司和开磷集团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了解,建立和密切了院士、专家及其所在单位与企业的对口联系,院士、专家与企业的一些技术合作项目已在进行。院士和专家将继续与企业保持沟通和联系,继续关注企业的发展,关注咨询意见的决策和落实,希望为贵州磷化工产业的发展,为贵州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