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细菌”不可怕,源头控制是关键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0-12-24

[ 字号  ]

    作为现代医药最辉煌的成果之一,抗生素的发现曾治愈了多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原因造成了许多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同时产生耐药性,而且能大范围进行传播,若任其持续发展,必将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0年11月10日,由上海院士中心主办的第47期院士沙龙“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与治疗”在科学会堂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院士中心执行主任杨胜利院士主持。廖万清院士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及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共50余人应邀出席会议。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倪语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王明贵教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沈旭研究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研究室陈敏副主任分别作了《什么是超级细菌》、《耐药菌的临床感染及抗菌治疗》、《基于“多学科交叉”策略应对“多重耐药细菌”》、《细菌耐药性与公共卫生安全》等主题报告。专家们围绕报告内容各抒己见,从多重耐药菌产生机理、传播途径、抗菌药物研发以及公共卫生安全应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与会专家首先澄清了有关“超级细菌”的误解。所谓“超级细菌”是指临床上对三种以上抗菌药物产生抗药性的一类细菌,但只有极少数细菌才会造成“无药可医”的问题。专家认为,多重抗药菌的产生是细菌与药物长期抗争的结果,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种类越多、剂量越大,细菌的抗性就越强、抗药谱也越广。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专家建议首先要从源头加强监测,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范围。在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中,应加强重点科室的监控力度,在发现特殊耐药细菌的感染时,需立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其次要通过多学科交叉,加快研发抗菌药物。由于抗菌药物研发周期长,因此,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通过学科交叉,加强研究现有药物对新型耐药菌的作用,从而快速应对出现的各种新型耐药菌。再次要加大科普教育力度,一方面使公众了解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机理,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减少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概率,另一方面要尽量避免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滥用。(汪洋)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