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集一堂共话上海气象防灾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09-06-15

[ 字号  ]

  随着上海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对城市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威胁日趋严重,上海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6%。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呈现气候变暖,气候带北移,仅2004年,上海就连续遭受多次强对流天气的袭击,其中“7.12”强对流天气在前后不到5小时内就造成7人死亡,近50人受伤,几万户居民遭受停电,对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公共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6月14日,上海院士中心和市气象局联合召开“上海气象灾害防御对策研讨会”,会议特邀国内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及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作专题报告和主题发言,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以及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民防办等有关市府职能部门、高校、研究院所的领导、专家共约60人出席会议。
  该中心主任翁史烈院士和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主持会议。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都非常重视和支持气象工作,已将天气气候的研究工作纳入“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之中,并且上海将结合国家公共气象信息综合数据库和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研究。
  目前,上海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与其它发达国家大城市和地区相比,在综合观测、预测预报、综合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引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例如,现代化气象仪器装备方面相对落后、地基气象探测手段不足、机动探空能力较弱等等。院士、专家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上海气象灾害防御建言献策。
  中国气象研究院陈联寿院士、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院士等着重分析了上海市主要的气象灾害,如暴雨、台风、雷电、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发展,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例如,加强副热带季风的研究、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研究、精细化数值气象预报研究、信息传播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部顾问邵立勤建议应用新型的雷达探测技术、遥感探测技术,建设机动化、现代化的探测系统;中国气象局秦祥士研究员建议重视减灾信息管理,充分发挥传媒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气象灾害防御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部门之间、各学科专家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显得尤为重要。上海院士中心将本着“服务决策、服务社会”的精神,充分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与上海市气象局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长期合作,促进上海气象灾害防御各相关方面的交流与对话,并形成有关建议,争取通过多方努力,全方位提升上海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共同推进上海市气象事业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