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长沙召开

来源:二局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7-09-29

[ 字号  ]

    9月23-24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等单位共同主办,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承办的第四届“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周绪红、张杰、王景全、周福霖、马克俭、聂建国、陈政清、郑健龙、王复明等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土木建筑领域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等专家学者、师生共计300余人出席。

论坛现场

    23日上午,论坛开幕式由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陈仁朋教授主持,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主席、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院士,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周福霖院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聂建国院士,长安大学副校长刘伯权教授,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周绪红院士致辞

周福霖院士致辞

    开幕式后,周绪红、周福霖、聂建国院士分别以《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发展》、《工程抗震、隔震和减震控制的发展应用和思考》、《结构创新与实践、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为题做了学术报告。周绪红院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钢管混凝土柱静力性能、钢管约束钢筋及型钢混凝土柱的滞回性能、钢管约束钢筋及型钢混凝土柱的抗火性能、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RC梁节点静力性能、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RC梁/钢梁节点滞回性能及在工程中的应用。周福霖院士的报告分为五个部分展开: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防震的新要求。2、结构隔震技术发展应用及地震考验。3、结构消能减震技术发展应用。4、结构控制技术发展应用。5、抗震、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未来。聂建国院士的报告从研究背景谈起,并辅以研究应用,深入浅出,至最后谈到创新是促进土木工程高性能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工作者们要勇于创新、科学创新;独立思考、科学判断;结合国情、调查研究;源于工程、服务工程、高于工程、引领工程;不唯书、不唯他、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随后,21位知名专家做了相关领域前沿高质量的报告。

聂建国院士报告

    24日,马克俭、郑健龙、张杰、陈政清院士分别以《建筑工程中的新型混凝土结构体系向工业化装配化的开拓与发展》、《关于我国沥青路面材料设计参数的思考与研究》、《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防治的基石》、《电涡流阻尼减振新技术》为题进行了报告。马克俭院士在报告中谈到,建筑工程中的新型结构体系,指的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跨度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及横向的空腹夹层板楼盖与竖向的网格式框架柱在楼盖位置连接而形成的“空间网格盒式结构”。这些新型结构和传统的混凝土框架、框剪结构比较,具有优良的力学指标和良好的建筑功效,节约工程造价20%以上。

马克俭院士报告

    郑健龙院士从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的基本特征谈起,指出了我国沥青路面材料参数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同试验方法得到的材料参数不唯一、材料参数的选用人为任意性、材料参数试验时的应力状态与其在路面结构中正常工作的应力状态不匹配)并提出了解决材料参数不确定性的思路与对策(构建以双模量理论为基础的路面结构设计体系、解决强度参数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

郑健龙院士报告

    张杰院士是给水排水工程专家,他的报告是在我国当前水环境治理刻不容缓情况下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他认为,水系统社会水循环是我国水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逐一分析社会水循环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与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和流域水环境恢复的内在关系,从规划、管理、经济、城市建设和流域统管等多角度提出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和流域水环境恢复之战略,实现水资源流、物质流和能源流的循环利用。陈政清院士的报告主要在电涡流阻尼器高速工作特征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展开,这一特性可以提高大型重要结构减振和减隔震的可靠性,并可能在火炮与工业建筑等的高速缓冲、海上风机防摇摆主动控制、宇航器状态控制等领域得到重要应用。随后,15位专家学者就所处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做了主题报告。

    “建筑科学与工程创新论坛”是周绪红院士于2012年发起创办的,论坛创办初衷就是聚焦工程领域的热点难点,促进相关领域的交流,构建人才汇聚的平台,探索我国土木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理念,展示技术成果,打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同参与交流的平台。论坛的参与人数和影响正逐年增加,已经吸引了海外人士来参与。

(徐晓腾    唐海英)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