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来源: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0-01-29

[ 字号  ]

本报记者 梁捷 发布时间: 2010-01-29 07:47 来源:光明日报

    ◆农村再新还是农村,是给农民居住的,没有离开农业生产,它不是城镇。城镇和农村的不同点在于要有非农产业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要更贴近农民,更贴近农村,更有利于吸引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这样一些小城镇里去,从而避免大城市不断地扩大,无限地扩大

    ◆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必须破解的中国城市化难题,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


  人类社会最早出现城市,大致是在六七千年以前。城市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社会有了剩余的农产品可以进行交换,同时也是为了防御外来敌人的侵袭。到了现代,城镇化几乎成为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过程。汲取世界城镇化的经验教训,中国必须寻找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中央的一贯精神。访问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我们对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问题豁然开朗。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谈起世界城镇化历史,邹德慈如数家珍。他说,如果第一次、第二次城镇化浪潮是欧洲和美国的话,中国则在经历第三次城镇化的浪潮。

  他说,英国在18世纪开始城镇化。英国的城镇化是一个苦难的历程,通过圈地运动把大量的农民从农村驱赶到了城市,给英国的工业化提供廉价的,甚至是无偿的劳动力,以满足初期工业化的需要。美国在19世纪依靠大量欧洲移民及被解放的南方黑奴流入城市,变成了新兴工业的工人,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邹德慈说,严格地说,中国的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应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算起。从1996年开始,到200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29.4%提高到45.7%(国家统计局数字),连续12年高速发展。城镇总人口从1996年时候的3.6亿增加到2008年的6.06亿,总量居世界第一,这样的增长速度世界上没有过。中国655个城市里,大城市、特大城市增长得快,中等城市比较平缓,小城市增长得缓慢。

  我们的城镇化不能脱离国情。邹德慈坚定地说,中国是农业大国,有七亿多农民。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就要立足这个国情。12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先后来到城市,但最终大约只有不到10%的人留在了城市。同时,随着大城市用地的快速拓展,来不及改造城中村现象,也成为中国城镇化的特色之一。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许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可是,农村再新还是农村,是给农民居住的,没有离开农业生产,它不是城镇。城镇和农村的不同点在于要有非农产业。如果有了非农产业,农民能够从事这部分产业,又具备较好的生活条件,我相信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就不一定离乡背井跑到大城市去打工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有可能在当地“消化”。

现今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特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上海世博会也提出了“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口号。城市是个平台,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文化便于交流,思想的火花便于碰撞,更便于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的交通、现代的物流、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城镇比农村更适宜人居。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总是和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路径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那么,现今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表现是什么情况呢?

  “现今的中国城镇化表现为五个特征。”邹德慈说:第一,我国城镇化率,在2008年就达到了45.7%。这说明中国还有54.3%的农业人口存在。从人口总量来看,农村人口大致还有7.3亿,相当于美国全国人口的2.4倍(美国全国人口是3亿)。12年的高速城镇化,不但没有缩减贫富、城乡、地区差距,与之相反,这些差距还在扩大。中国今天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大部分是在农村。第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向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每年有1亿多的人口流向大城市,其中一小部分留在城市长居,而大部分到了年终又回到了农村,第二年初再流向城市,周而复始,出现中国特有的“春运潮”现象,但他们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后备军”。第三,近年来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人口增长快于中小城市。中国现在的大城市,甚至包括所谓的“巨型城市”,都在不断地增长。我们还应该看到,小城镇是一个国家整个城镇体系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只有大城市、“巨型城市”的发展,而小城镇包括小城市萎缩,这样的城镇化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第四,一些小城镇因本身的资源、条件而异,搞起了或以加工业为主,或以商贸为主,或以风景旅游为主,或以休闲娱乐为主,或依赖当地农民创造的“农家乐”等职能和形态多样的非农产业模式,但还属于低层次的发展。第五,一部分中等规模的城市(5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10-20万人口),资源型工矿城市等,由于产业发展和转型的滞后,尚未完全摆脱“无奈”的境地。我们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

要探索“农业城镇”模式

  关于“农业城镇”,在2004年国家中长期科研规划战略研究的时候,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专题研究时,邹德慈就提出过“农业城镇”这个概念,很多专家表示赞赏这样一种设想。邹德慈认为,大城市很重要,应该关注,可是现在也应该关注一下农村地区了,对这种“农业城镇”,对小城镇也该重视起来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才能体现。

  为什么要提出“农业城镇”这样一个概念?邹德慈说,第一,从地区来看,“农业城镇”的发展是在农业地区,而中国的农业地区地域非常广阔,所以城镇化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第二,从职能来看,“农业城镇”是以农业农产品和它的产业链作为主要职能。作为一种产业来考虑,农业生产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一点不亚于某些加工业。第三,从建设来看,“农业城镇”是可以由农民来投资、融资或者用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建设。中国已经出现过一种所谓“农民城市”,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浙江温州地区出现的,号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农民城”的龙岗。它本来不是一个城镇,后来农民通过自己的力量建设了一个“龙岗城”。第四,从管理来看,“农业城镇”可以由农民用自己的力量来开发建设,用农民自己创造的一些方式来进行管理。它可以在某些管理上、制度上有所创新,甚至可以运用更加民主的、自治的方式进行城镇的管理,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中国特色城镇化要向“绿色”挺进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汶川地震后“北川新城”的规划设计时讲:“你们将来建的‘北川新城’,是一个小城镇,应该体现‘安全、繁荣、宜居、特色、文明、和谐’。”这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蓝图作出了描述。

  邹德慈强调,我们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一定要更多地关注小城镇的发展。所谓“繁荣”,不是灯红酒绿,而是充分地就业,小城镇里住的居民人人有工作做,人人有收入,有钱可赚;所谓“宜居”,就是适合于居住;所谓“和谐”,就是农村地区建小城镇,规模比较小,不打乱原来农村社区的结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要更贴近农民,更贴近农村,更有利于吸引一部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这样一些小城镇里去,从而避免大城市不断地扩大,无限地扩大。

  邹德慈说,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结合起来考虑,而我们过去考虑得是不够的。一些专家说,城市化、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造城”运动,不是仅仅制造、建造而已,如果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单纯造城市、盖房子、修马路,这是不行的。目前,国内一些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一个城镇来说,应逐步推行“绿色建筑”,以至“绿色社区”,采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增加城镇的“绿色面积”,总之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要向绿色挺进。

  邹德慈认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它的地方特色。我们的城镇要体现个性,不能千城一面,有些小城镇(包括农业城镇)要实现地方化,甚至于乡土化。第二是它的尺度特色。现在,我们有一些小城镇追求大城市尺度的倾向,虽然它本身规模小,可是总是想要建得像大城市一样,“小孩穿大人衣服”。小城镇应该保持小的尺度,建设成本要低,包括建筑以低层、多层为主,不建高层建筑,更多一点地方的风格和色彩,更多一点乡土气息。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