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工程院要闻
勇立新时代改革开放潮头 当好工程科技创新排头兵

来源:办公厅宣传处(新闻办公室)   发表时间:2019-01-07

[ 字号  ]

作者:李晓红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7日 06版)

 

    近年来,我国工程科技重大成果捷报频传,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均彰显了中国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凝结了广大工程科技人员的心血与汗水。图为“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位于山东青岛的总装生产线上进行装配。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砥砺奋进,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发生的伟大变革和巨大奇迹让全世界为之惊叹,铸就的改革开放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光芒永耀。

 

    回顾4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可以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潜力,极大地释放了科技创新的活力。40年来,党和国家不断推出科技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增进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科技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以及创新能力与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以更大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4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雷,吹响了我国很多高科技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号角,很多世界前沿和核心关键领域的科技和工程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实现历史性跨越;40年来,改革开放的沃土,滋养了我国高端科研队伍从一棵棵幼苗成长为遍布神州大地的参天大树,涌现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与具有崇高科学精神和深厚学术造诣的时代楷模;40年来,改革开放的劲风,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战略性转变注入了强大动力,伴随着科教兴国的时代洪流,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和制度相继完善实施,科技与经济、产业、社会等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国家创新体系日渐完备,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中国工程院在改革开放的大势中应运而生,肩负着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工程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无论是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是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老百姓对衣食住行的高质量要求,都对中国工程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工程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院士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院士制度改革,着力建设国家高端智库,主动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加强与国际工程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书写了“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式的历史答卷,谱写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时代画卷。

 

    中国工程科技事业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性变革的精彩缩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家的发展与百姓的福祉仍被许多“卡脖子”技术所牵制。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事业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是与世界科技前沿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创新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当前,以颠覆性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科技革命呈现加速态势,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博弈和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大国纷纷实施相关计划,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形成对他国的绝对优势。“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振聋发聩,深刻提醒中国科技工作者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同新时代“强起来”的要求相比,高质量科技供给体系依然滞后。我国高水平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科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不够,在许多重要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虽然有一批与国际领先水平比肩的成果涌现并正加速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国家发展,如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算系统、国产大飞机、自主研发的核能技术等。但对于中国工程科技研究而言,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难题仍有待破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殷切期望。这也要求我们从制度设计、政策引导等多个方面转变思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迫切需求。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切实贯彻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这个阶段,我国要实现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解决转型升级难题,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科技创新是根本出路。

 

    四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今后,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同时,要更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多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找准和解决制约国家战略利益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短板问题,协力攻关,务求突破,努力提供更多高质量创新供给。要打破“创新孤岛”,拆除“创新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支撑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运用到民生领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们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形势,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现实中认清方向和大势,进一步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为我国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作用。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并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会。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各国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和战略主动权的竞争愈发激烈。“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中国工程院作为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应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把握大势、不畏挑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众志成城的决心抓住历史机遇,认清科技发展大势,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勇做新时代工程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科技事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指导我们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在新的实践中赢得优势、开创未来的思想之舵,对于深化科技改革与开放,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思想武装,引导和激励科技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转化成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强大自信和不竭动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已有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数量追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科技供给。工程科技创新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实现突破,把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工程科技领域的排头兵和国家队,中国工程院将切实担当起以创新驱动助推中国行业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多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优势,发挥院士为国家科技创新补“短板”、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作用,坚持应用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瞄准高质量发展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凝聚创新力量,协同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联合攻关,推动集中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以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打造“顶天立地”高端智库,服务国家和地方科学决策。中国工程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国家高端科技智库,以科学咨询服务国家和地方科学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发挥院士群体的智力优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为推进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顶天”就是中国工程院将主动对标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聚焦国家未来战略需求,集中力量对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立地”就是中国工程院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开展咨询研究,服务地方科学决策。以共建地方战略研究院为抓手,搭建对接各种创新要素的重要合作平台,促进地方产学研用合作,为地方创新发展提供工程科技智力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

 

    弘扬崇高科学精神,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院士队伍。长期以来,院士群体在引领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坚守科学道德伦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表率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的迫切要求。加强院士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院士责任和担当意识,充分发挥院士在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研诚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的楷模和引领作用,引领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科技事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中国工程院的一项重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院士队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只有始终做到守正扬清,严把入口关,才能保证院士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要汇聚全体院士的汗水和智慧,大力弘扬崇高科学精神,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让高水平院士队伍真正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是全球大势,唯有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汇集共同利益,才能创造历史、成就未来。工程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提高工程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各国推动工程科技创新的普遍共识和重要手段。我们要积极发起全球工程科技创新议题对话,推动对话和交流,使我国成为世界工程科技界重大活动的重要策源地和主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我们要聚焦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前沿交叉领域,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工程科技科学共同体,培育一流工程科技期刊,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建设工程科技传播品的主要生产者和集散地。要最大限度利用好国际创新资源,发挥其对国内创新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作用。2017年,比尔·盖茨、安道琳等18位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海外学者当选我院外籍院士,创历次外籍院士增选数量之最。要充分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携手全球一流专家和顶级智库,打造工程科技外交“国家队”,共创新的“科技奇迹”,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与国际科技界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协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让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引领未来。

 

    光辉历程见证伟大飞跃,雄心壮志踏上崭新征程。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深化科技改革开放,发动创新强大引擎,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的工程科技事业,以工程科技创新推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李晓红,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

版权所有:中国工程院  网站标识码:bm50000001  备案号:京ICP备14021735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813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冰窖口胡同2号  邮政信箱:北京8068信箱  邮编:100088  工程院位置图
电话:8610-59300000  传真:8610-59300001  邮箱:bgt@cae.cn